昆明艺术家的新计划
『六河图说』
开始了~
在这里,我们邀请了
来自广州、深圳、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朋友们
分享各自与在地实践
和社群连接相关的工作
……
『六河图说』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担任云南粮储水利道副使的福建人黄士杰曾整饬省城水务,撰《云南省城六河图说》一书,详细考察了昆明地区的河流,将昆明水系分为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宝象河、马料河这六个系统,分别绘制地图,详述了各自源流分合、水利水患和治理方案。如今,数百年过去,纵使城市和河道一再变迁,但这六条河流依然流淌在昆明坝子中,与群山和滇池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地理脉络,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脉络。
河流并行、分岔而又汇合,并非一个源头、一个结尾,而是各自独立又交联。如此图景既是自然的现实,又能形成某种行动的隐喻。2021年末,一些居住在昆明的艺术家们共同商议,希望以“六河图说”(注1)为由,寻找一些新的连接与组合,让一些行动落地,让一些问题发端。“六河”是对象也是方法;“图”,乃图谋不轨,图穷匕见——在文本的尽头处身入现实,刀刀见血,或者按图索骥——从故纸堆或是新语境中去梳理拷问,看那些存在的,消失的,变化的,或跟着自己内在的脉络无中生有;“说”,不管是絮絮叨叨或者疯疯癫癫,或者是诉诸语言之外,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流出来,其来有自,其去无终,或许在当下晃荡出一些声响,或者是沉积下去,在未来某个可能的时刻被重新激活。
这是我们的某种愿景。重新上路,老面孔,新面孔,在一个由事件推动的再组织中看看能够碰出些什么,生成些什么。这里也许不会存在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更多是实践的场域,聚集、步行、访问、聊天、共同工作,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成,各位实践者各自带着自己的脉络进来,溢出,泛滥,交联,然后隐约出现新的流向,沉积出新的地方。
姑且把今天的活动当做一次开始。
注1:在最初的讨论中该计划被叫做“六河计划”,在12月13日的群聊中,昆明艺术家薛滔提出“六河图说”更合适,于是就改成了“六河图说”。
『六河图说』线上分享会第一回
会议主持:程新皓、罗菲
分享人(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陈柏麒、何伊宁、陆思培、李筱天、倪昆、曾毓坤、张涵露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
时间:2021年12月19日(周日)19:30–22:00
会议号:199 600 355
会议密码:43054
参与方式:自由参与,准时
会议分享人简介
陈柏麒
陈柏麒,生长于广东澄海。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后,他于2018年获芝加哥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史及艺术行政双硕士学位,目前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研究博士研究生。他曾供职于OCAT深圳馆担任研究员及策展人,目前为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作为独立研究者,他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越众历史影像馆、新世纪艺术基金会、单向街基金会等机构提供项目策划或研究协作。他对中国现代思想史转型阶段的艺术和建筑实践及“海洋亚洲”范畴下的文化流动长期保有研究志趣。他同时是观潮时间艺术机构(汕头,2015 – )的现任策划者。
分享内容:无处非中,南南与共
“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所谓东西南北之分,不过就人所居立名,初无定准。”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人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这么写道。我们大体上都是领略过“中心”的人,无论是所谓欧洲的、北方的还是中原的。然而我们能够相聚于此,就挺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些论述习惯的失效。在不同的南方,我们各自望向脚下的土地、各自听从不远的江河。
我将为大家讲几个关于韩江的故事,介绍几位一起长大、一起做事的朋友,很高兴认识大家。
何伊宁
何伊宁是一位活跃在全球摄影与视觉艺术领域的策展人,她的实践包括研究、委任创作、策展、写作和出版等。在策展方面,她擅长挖掘当下全球具有挑战性的视觉艺术实践,并将其编织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下。她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大型的主题展览,包括“图汇未来”、“想像中国”、“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记忆寓所”、“港口与影像”、“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与 “虚构叙事的转向”等。她是OCAT研究中心第一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在策展的同时,她也是一位摄影史和影像文化的研究者,她所参与撰写的专著、编著和合集包括《记忆寓所》《世界女性摄影史》《劳特里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译著有《摄影与旅行》《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数十种;其文章先后发表于国内外几十种艺术、摄影与视觉文化杂志、期刊与报纸,包括FOAM Magazine, Aperture Photobook Review, Photographies, IMA, ArtForum中文网、《艺术世界》《中国摄影》杂志等等。
分享内容:
“港口与影像”由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联同中国港口博物馆于2016年发起,时值中国地缘战略转移的重要时间点,项目的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截至2021年底,“港口与影像”曾先后委任15位艺术家就中国和日本共14座港城进行创作。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每两年的展览和出版实践之外,该项目在过去5年内借助广泛的媒体人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回应和讨论,一方面持续关注与港口相关的文化和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不断反思和拓展委任的方向和逻辑。此回分享将重点放在对委任和策展行动的反思之上,介绍目前第三期的筹备工作。
陆思培
陆思培,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在广州的江西人策展人与研究者,长期关注生态艺术和社会介入艺术的实践个案。
陆思培近期策展“穿针引线”正在广美美术馆举行。在该展览中,策展人远程参与进东南亚社会介入式创作者的现场,彼此倾听与激发,在共同工作与研究里无中生有。在此次分享中,陆思培将结合这次展览,讲述一些自己进行博物馆学、社会介入式艺术相关研究、策划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李筱天
李筱天,1989年生于茂名电城,成长于深圳、昆明,现多流连于广州、阳江。现为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写作者,研究者。
曾于2012年加入黄边站,2016-2021年任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策划人。
文章见诸《艺术界》、《艺术论坛》中文网、《南方都市报》、《 燃点》、《亚际文化研究》等媒体及刊物。
筱天将分享一些自组织、策划以及创作经验。
包括但不限于放映小组映画space,摄影创作、以及曾参与的策展以及阅读间组织工作,以及在阳江调研时对90年代至千禧年初的艺术实践者们的自组织的观察。
倪昆
倪昆,湖南⼈,现居重庆。中国急剧的城市化背景与全球化这个事实背景下的艺术互动,是他持续关注的方向,而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关于“城市与再造”,“迁移和游牧”的实验性艺术项目及相关国际论坛,则进⼀步的展现了他对于当前境遇的思考,2015年起,在反思艺术机构的社会职能的同时,开始强调以艺术机构的公共教育作为介⼊手段来探讨艺术和公众的关系。
分享内容:简要介绍器·Haus空间和日本替代艺术空间Gallery Soap的地方工作,重点将介绍双方的联合策展项目“亚洲酒店计划”,分享如何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激发和推动亚洲不同城市之间的行走互动,以及探讨搭建非制度化的替代工作网络的可行性。
曾毓坤
曾毓坤,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公众号“结绳志”编辑,新赣线小组/阿卡林ologists联盟成员。
谈论器官的方式:论离散/在地、应激/在场、与外省联结
一些朋友与我(即”新赣线小组“)今年做了一本关于江西的书,书也不像书,我愿意把整个工作方法、过程和暂且聚拢结晶的图文称作一种”谈论器官的方式“。这一文本基于2020年夏季一次关于江西洪水的线上讨论,和一系列后续的研究,主题是这一偶遭劫难却长期默默无闻,乃至无法谈论的省份。
也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江西洪水,因为这次水灾冲击了长江的诸多流域。当然洪水神话的一个特点是弥漫,是无处不在的淹没、逃亡和拯救。从这个角度来看,洪水虽然是对呼吸的否定,但几乎与呼吸同构。离散与在地,应激与长期研究、关注、乃至在场,一群因为各种原因关系江西洪水的人并不需要为自己的呼吸寻找理由。
这也让人想起梅洛-庞蒂笔下的呼吸。是这一本能性的动作交换着内与外,构建起了我们对人体的知觉,而非泾渭分明、被称为皮肤的的人体外延。所以江西在哪,江西是什么?江西并不存在于行政区隔的省界里,她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我们呼吸吞吐的水雾里逐渐聚拢。江西是“不存在的依附着”,也是“洪水出的题”,是候鸟和病毒穿越中的鄱阳湖,也是是械斗的水洲里指向的批判历史地理学,是干校和农场与圩堤拉扯的水性和人性,也是煤、铜、钨和稀土的深层历史与安源和中央苏区革命结构的撞击。
这些具体的线索并不旨在刻画江西的独特性,事实上,谈论江西少不了外省之间的”作为方法“,比如以东北作为方法细读厂矿经验,以内蒙作为方法比较生态与资源意义上的的内地边疆化,以贵州和安徽作为方法关照江西近年的基建未来主义。云南则在南方这一维度上可以告诉我们江西何以是”一个没有那么南的南方“。
张涵露
张涵露住在广州,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她所在的“社区实验室”与创作者、学者、行动者、各本地社群一起工作,致力于重新想象美术馆与植根于社区和社会现实的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她是长期的写作者,也曾任Artforum中文网的编辑。她曾独立策划或联合策划的展览包括“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都市折叠”(北京央美术馆)、“偷单车的人”(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Cosmopolis #1.5: 延展智慧”(成都)和“Cosmopolis #2: 重新思考人类”(巴黎蓬皮杜中心)、“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画廊周北京2020)。她也是广州空间项目“闪电传真机”的主人之一,及44剧场成员。
这次分享我会简单介绍我参与的替代空间项目「闪电传真机」和集体创作项目「44剧场」。“闪电传真机”(一般简称为“闪电”)是一座三层楼民宅,由艺术家施昀佑发起,并与朱建林、我,三人共同运营。在我们的日常中, “闪电”主要分为“客房”(guest house)和“安全屋”(safe house)两个功能面向:我们在其中招待外地来穗的朋友,偶尔组织一些需要庇护的活动——“闪电”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另外,围绕“闪电”我们也做过一些广州本地历史的研究和行走,与我们的“客人”们一同探访城市中的“好客的基建”。
44剧场五年前在广州出现,是一个成员多样和流动的创造力共同体。因为我们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剧场”成为了相处和共同工作的参照方法,但我们不以传统剧场为媒介。44遵循去中心化、去专业分工、劳动认领制的方法,至今已经发起过多次项目,并参与过一些展览。2020年,44剧场为回应COVID-19中相互隔离的状况,发明出作为合作方法的《44月报》——通过在一个文件或空间里接力写作、编辑、剪辑和布置,持续地实验集体创作力的潜能。《44月报》至今出版过六期纸刊、一个广播剧、一个影像写作项目,以及一个空间书写项目。
OK…
先介绍到这儿,
周日晚7:30,『六河图说』
大家线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