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口述声音档案#5:资佰×鸿雁

首先是热爱,然后是热爱的能力,并分享出去……生活的辛苦也就被爱所覆盖……

资 佰 × 鸿 雁
回 乡 着 陆

在微信公众号上收听:https://mp.weixin.qq.com/s/q8eYUlV2j1tmHymIbzkzVg

收听提示:
[03:32]资佰:个人专业成长经历,从绘画到摄影,用摄影关注和记录本地民俗,尤其是傣族文化的变化与消失。
[05:22]资佰:有关摄影“即将消失的傣族传统纹身”。身体上的老傣文、咒语,是来生仍要做傣族的印记。
[11:30]资佰:拍摄澜沧江-湄公河,记忆中澜沧江其实是很有野性的,但家乡版纳发生着巨大变化,行走在河流下游,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寻找童年故乡的记忆。
[16:55]资佰:回到西双版纳的茶山,经营民宿,从小在植物园长大的资佰开始对茶园生态产生更深的认知并展开调研,开始创作博物绘画“茶树的朋友圈”和“一个茶树的理想国”。
[20:17]鸿雁:从事染织与设计,在北京30年,从2014年开始到版纳研究阿卡民族服饰和西双版纳的染织,跟傣族、基诺族接触。开始在森林里采集,试验植物染色。这期间认识资佰,投资茶山上的客栈,算是一种回乡的软着陆,但经营不顺利,遭遇第一次挫折。
[28:10]鸿雁:我们的生命离终点可能不是太远了……尝试盖房建立工作室却遭遇第二次挫折……黄色围巾带来幸运……资佰开始拜师学艺,学习傣陶。
[32:40]鸿雁:在房顶花园种菜,小鸟也来安家,做陶雕和染织。一起经历过挫折,大家成为战壕里的战友一样,更加紧密。
[36:43]鸿雁:搬到一个有古井和寺庙的寨子里,改造房子和基础设施,用井水染布。生活进入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朋友邀请“茶树的朋友圈”参加COP15展览。
[39:20]鸿雁:和资佰一起做茶山田野调查,展开“拓印森林”的工作,采集树叶……描绘一片可以治愈的森林……树叶的生命只有一年,转移到布上以后可以得到延续……见证生命色彩退场的变化,也从中筛选做染料的叶子,总结经验。
[42:55]鸿雁:把妈妈们接到身边,家庭亲情也让资佰的作品柔软和细腻了。
[44:15]资佰: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父母作为最早的拓荒者,自小与母亲到森林取土样,画植物绘画。茶山的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46:50]资佰:过去总想着往外走,现在回到故乡,回到生活,回到地方,一种着陆感……
[51:05]鸿雁:彼此需要,现代版的男耕女织。
[53:20]鸿雁:以前的观念是,所有的美好都在外面,不在当下……跟植物相处的愉快,带回到童年。
[55:40]鸿雁:从北京到版纳,一种归属感。
[56:37]鸿雁:在《中国传统色》的色卡中对应自然中的颜色,用中国传统色命名和想象,来自大自然的色彩能治愈人。
[59:15]鸿雁:首先是热爱,然后是热爱的能力,并分享出去……生活的辛苦也就被爱所覆盖。

后记

这几乎是两个月前就录制完成的口述档案,当时受艺术家资佰和鸿雁的邀请去到云南普洱学院观看他们“茶树的朋友圈”展览,那是他们近几年在版纳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他们两位的口述也由此展开,围绕生活和工作,围绕湄公河、茶山、返乡后的着陆感……其中实地录音的部分来自去年十一假期期间第一次访问他们时候的采音,澜沧江畔戏水、南传佛教的诵经吟唱、茶山里的虫鸣、寨子里的古井、烧饭做菜……

也是因为个人原因,这期内容一直耽误到现在才发布,也好,让声音沉淀一段时间,再听,觉得还是朴实如初,就放心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