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河图说』线上分享第二期:丽江工作室的实践

能衍生出其他项目的项目就是成功项目……

上次的分享结束后,张涵露问,有没有可能多介绍一些云南本地的实践与自我组织?

和文朝也说,云南过去二十年发生的事情难道不值得提起吗?

是啊,丽江工作室、过境计划、江湖、合订本、在云上……或者是那些正在发生的,有太多值得展开来说说的实践。于是,我们合计了一下,决定把这部分的内容汇成系列,成为“六河图说“框架下的一个长期项目:从本次分享开始,我们会不定期地回顾云南本土的在地实践,让组织者和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加入进来,从各自的角度来谈谈这些在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分享,访谈,梳理,归档,看能够从此再生发出些什么。也许,就从丽江工作室开始吧!

『六河图说』线上分享会第二期

会议主题:丽江工作室的实践
会议时间:2022/01/15(周六)
20:00-22:30 (GMT+08:00)
腾讯会议码:203-195-586
参与方式:自由参与,准时

会议主持:程新皓、罗菲
分享人:正杰、周巧、李丽莎、那颖禹、和吉星

关于丽江工作室

丽江工作室是位于云南丽江拉市海一个小乡村的艺术家驻地项目。自2005年起,工作室不断提出问题,以共同居住、工作的方式与当地居民和进驻艺术家一起开展实验。得益于当地一户人家的倾力支持,并与当地村庄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丽江工作室的运作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驻地项目的特殊状态。全球化文化与本土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文明在高原自治文化遗产的废墟中发生碰撞,丽江工作室的使命正是源于对这一交叉地带的探索。它一方面激发当地人的好奇心,使他们思考全球化文化究竟带来了什么,另一方面为那些习惯了全球化生活方式的人提供一个新环境,使他们能与传统观念及互助为基础的古老行为方式建立联结,生发新的创作。工作室在真实需求的激励下不断拓宽艺术媒介与关注点,让项目拥有自己的生命。
丽江工作室网站:lijiangstudio.org

会议分享人简介

正 杰

2005年,正杰(Jay Brown)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个小乡村创办了丽江工作室。自此,丽江工作室在城市、乡村、公共和私人场所策划举办了无数驻地项目、展览及活动。每次策展都有艺术家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系列活动与展览包括“江湖”,昆明,2005年;“接连提出许多问题”,北京,2007年;“另一个中国”,柏林,2008年;“世界遗产啤酒花园野餐”,丽江拉市海,2008年;“我们的主人家啊,就这样去了!”,纽约/普罗维登斯,2011年;“异域风情”,柏林/曼谷,2013年;“失真之失真”,丽江拉市海,2014年;“丽江工作室索引”,纽约,2015年;“丽江内/外(我们都是好父母)”,丽江/北海道,2019-2021年等。

此次分享,正杰将把丽江工作室作为一个艺术实践来讨论,并扩展多年来生成的两个想法:
一,给丽江农村带来点“非意义”(并非“无意义”)的东西;
二、哪些问题适于在这儿提出(而不是在别处)?

相关资料链接:
麒麟舞:https://lijiangstudio.org/qilin-dance
失真之失真菜谱:https://lijiangstudio.org/recipes
森永泰弘实景录音:和秀东(东巴):https://the-concrete.bandcamp.com/album/field-recording-series-he-xiu-dong-dongba-shaman-lijiang-china
“丽江五重奏”即兴现场录音:https://focslemusic.com/album/crossing-a-river-by-rope

周 巧

昆明人,前大学教师,自由作者及译者,长期参与丽江工作室项目管理及翻译工作。

丽江工作室的诞生多少源自正杰对大型艺术机构、主流学术圈和艺术市场的反叛。他这种自动边缘化的气场吸引了相同观念的人前来共事。丽江工作室对艺术家感兴趣,对一个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感兴趣,而对作品做出来以后能干什么缺乏兴趣。工作室是非营利机构,并不能助人致富,也不能为简历增添分量,但剥离艺术流通领域的支持同时意味着赋予创作过程全然的自由。多少人在这里先是两眼一抹黑,继而灵光乍现、茅塞顿开,抛弃惯常创作模式乃至尝试全新媒介的大有人在。许多艺术家在这里做出了他们最具实验性、最奋不顾身,甚至是日后不知从何讲起的作品。更可贵的是,有的艺术家不断回到工作室,重温这种激励。对我来说,看着艺术家在这个实验场挣扎是极有意思的事。

本次分享,我将以长期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对各位嘉宾的陈述进行补充和回应,并为正杰做英文翻译。

李丽莎LISA

2006年美院毕业后,我以“切断广州艺术朋友圈”的决心,来到丽江一个纳西族村子,成为丽江工作室海南驻地小院里的第一位常驻工作人员。这里静谧月光里的游云,晨光里欢乐的鸟鸣,邻居淳厚慈爱的笑脸开启了这个城市女孩懵懂的心灵。沉浸在高原的暖风里,我常常想回到内心开始的地方。于是我像孩子一样,带着童真在此地生长了三年,并称它为“故乡”。

丽江工作室像一个试验场,欢迎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与生发。
丽江工作室像一座山腰的凉亭,给着急的时代一个可贵的停顿空间。
丽江工作室像一个行走在野外的伪装摄像机,在一旁暗中观察又顽皮勇敢地探索着。
丽江工作室像一艘海上无人驾驶的船,船上每个人都扬起了帆。
丽江工作室像一个没有方向的起点,甚至忘记了艺术本身。

在2006-2009期间,我在丽江工作室海南驻地担任助理工作,负责工作室日常事务、进驻艺术家协助、项目开展与策划。2011年出版了《丽江工作室壁画故事》。继多次回访之后,2017年重返丽江工作室进驻三个月。

我主要介绍的是2008-2010年期间我策划的壁画项目,侧重介绍艺术家汤艺的壁画、艺术家段建宇委托村民和志勤绘制的壁画。

那颖禹

2006年秋天,我通过公共申请进驻丽江工作室。在来之前,我有过在乡村工作的经验,并且已完成两部录像作品,侧重于民间音乐和习俗。当时的工作方法是在到达之前,即开始阅读当地的地方史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去当地完成拍摄。

这一次来到丽江工作室的驻地——拉市海吉祥村,既有的经验与方法全部失效,正杰带我去村子里转了几圈之后,就把我“放养”在吉祥村,不久他就消失了。我兴致勃勃的和丽莎以及工作室邻居二哥一家人玩了十来天后,开始变得忧心忡忡——我到这儿干啥来了?全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有那么将近2个月时间除了继续阅读当地史志之外,记忆里只有爬小山和喝大酒了,偶尔装模作样地干过一二次农活,收拾过十次八次工作室院落,以解心中愧疚之情,毕竟白吃白喝还能吃能喝的。

2个月后,我走在村路上,已经可以和每个遇上的村民熟稔的打招呼了,相好的村民告诉我内幕消息——“工作室看你啥也不干,可能要把你赶走”。我知道,不干不行了,还是爬山与喝酒,只不过这次手里多了拍摄机器。驻留时间本来是2个月,我装作不知道,愣是呆了5个月之久。

2007年一个开春的早晨,我觉得有点承受不了离别,既不能洒脱作别,也不会无语凝噎,我就没打招呼,一个人溜走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2007年之后,我又先后9次造访拉市海,在这里,我历练了酒量,开阔了心胸,结识了朋友。

朋友,欢迎光临拉市海。

这一次,我将分享在丽江工作室完成的四部作品。四部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拉市海之内》;第二部分《拉市海之外》,正如正老板所言:“人们常问我如何衡量一个工作室是否成功,我第一个念头是,能衍生出其他项目的项目就是成功项目。”

所以,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分享,《拉市海之内》中的项目于丽江工作室的所在地及周边发生,《我们的主人家啊!就这样去了》和《边寨烽火》完成于玉龙县拉市乡、黄山乡和塔城乡。

《拉市海之外》中的项目我称之为驻留中的驻留,《查克朝本盒/诺罗噶次豹》完成于墨西哥的两个同名村庄,《客舟中/鬓亦星星也》完成于滇西北、豫北、晋东及美国东海岸。

表面看来,这四部作品探讨的问题和呈现的方法有所差别,然而,他们都来自2006年秋天我在拉市海发出的疑问——我到这儿干啥来了?

朋友,在拉市海我很成功,祝你早成功。

(上述作品详细介绍,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大囫囵”。)

和吉星

在2005年丽江工作室从大研古城转移到拉市海吉祥村之后,我家和丽江工作室成了隔壁邻居直到现在。那一年我9岁,还是一个孩子,在此之前“艺术”两字从未在我的世界里出现过。丽江工作室的出现使我认识了很多不属于我世界里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这个经历一样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上初中时刚接触物理,来了很大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这两种热情是极其相似的,但后来对物理的兴趣还是渐渐消失了,觉得艺术才是我更感兴趣的东西。和丽江工作室相处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一个观看者,一直没有开始尝试自己的艺术创作。直到2016年夏天,我开始用手机在村里拍摄录像,尝试着用影像表达自己,之后还和艺术家朋友合作尝试过声音录制。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甚至怀疑艺术暂时是无用的,土地、粮食、蔬菜、水果才是有用的。早晨去羊圈挤羊奶,泼洒的乳汁流淌在枯草和粪便之中,又让我觉得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艺术更加重要。作品介绍:“爷爷昨晚做了一个梦”和“茨满之声”


清朝雍正年间,担任云南粮储水利道副使的福建人黄士杰曾整饬省城水务,撰《云南省城六河图说》一书,详细考察了昆明地区的河流,将昆明水系分为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宝象河、马料河这六个系统,分别绘制地图,详述了各自源流分合、水利水患和治理方案。如今,数百年过去,纵使城市和河道一再变迁,但这六条河流依然流淌在昆明坝子中,与群山和滇池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地理脉络,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脉络。

“六河图说“是云南艺术家在2021年末发起的自我组织,它立足于昆明的地理和历史空间,以流经昆明的水系作为主要关照对象。参与者带着各自的实践脉络进入与碰撞,在共同的空间中生成新的问题和新的地方。同时,六河图说也将回溯,梳理过去二十年间云南发生的在地实践,在当下的语境中进行再激发。

往期回顾:
01『六河图说』上线×分享会

Leave a Reply